- A+
本文来自曹政大神的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caoz的文章篇篇犀利,值得细读与收藏,特转载过来,分享给大家,如果你也喜欢,可以微信搜索“caoz的梦呓”来关注他。文章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曹政所有!
背景文章 知识分享,如何待价而沽
昨天吹了个小牛皮,说自己没少整拉皮条的事情,现在很多朋友也喜欢来问,天天都会有人来说,曹老师,能介绍个啥啥牛人,或者帮忙引荐一下啥啥机会不,(咳咳,今天中午还带一个90后美女创业者见了一个著名投资人)。最近也在思考,这玩意能不能整出个模式出来,有些朋友就说,嗯,曹老师的人脉广,影响力大,所以才能搞这种事情,但是我觉得,还真不能这么说。
早几年,有些各种互联网的会,有些朋友还真会邀请我做个嘉宾啥的,结果基本上都被我拒了,最近这两年也没人邀请了,想凑都没的凑了,咳咳,所以,就曝光度,各种社交场合来说,我还真不是社交达人,而且更要命的是,我记性差,又没有好的人际管理的习惯,所以很多人其实见过了,认识了,然后也就忘了,从这个角度说,说我人脉广真的是一种误传,知道我的人确实不算少,但真正我能有印象能联系上的,算算也不多,比起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或者一些职场上比较低调平淡的人来说,可能你说我人脉广认识人多好像还是这回事,但和我朋友圈的各种同行比,真的算少的,比如微信好友,我有1000来个,大部分人可能觉得不少了,但我朋友圈创业者一堆都是5000满的,而且人家还认真分类管理了,我自己呢,好多名字早都不知道后面是谁了。
那么,为什么我还特擅长这事呢,我觉得最重要的真不是因为我认识人多,很多媒体圈的认识人比我多多了,当然,他们也经常会帮人做一些引荐和介绍,但,实话说,如果是资本面还好说,如果是技术面或运营面,往往是乱点鸳鸯,说这是个高手,可能有帮助,两边一对接发现领域差的实在太大,只能呵呵认识一下换个名片,别说,这还是够热心够帮忙的介绍,你还不能说人家啥。所以,并不是人脉多就能撮合双方,如果你不能正确理解需求和彼此的优势能力,你可能撮合也只是一厢情愿。
今天说说这事,我的优点其实是,对不同领域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我常吹的牛是,最早是给技术讲产品,给产品讲技术; 后来是给草根讲精英,给精英讲草根,现在正在修炼第三种技能,给境内讲海外,给海外讲中国,当然这一项还没修炼好。
跨界的理解力和沟通能力,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特别是现在不论你谈o2o,谈智能硬件,谈互联网+,都离不开跨界的沟通,稍微认真挖掘一下就方向,不同领域认知的不同,对技能诉求的不同,以及彼此的信息不对称,蕴藏着太大的市场机会,随便说一些典型场景:
1、技术实力一流的创业团队,对市场运营和流量获取毫无感觉,一筹莫展。
2、运营思路一流,各种流量获取手段精通,商业路线清晰,然后苦于技术支持不到位憋的半死。
3、超级擅长项目冷启动,会做流量做用户,技术也不差,但对资本运作,团队管理完全不擅长,规模始终停留在吃饭不愁,做大无望的状态。
4、极强的资本操作能力和商业沟通能力,对大团队管理和项目战略规划都有深刻的经验,然而对如何冷启动一个新项目无感,豪华团队创业然而烧光了钱发现买来的用户都是虚的,黯然退场。
5、互联网运营思路纯熟,品牌策略,营销策略一概轻松搞定,然而在传统资源配给和硬件技术领域彻底菜鸟,结果轰轰烈烈的推出而后死于各种坑。
6、传统领域深耕,各种资源和技术都很成熟,为大品牌做代工产品打入欧美日本市场前列,但利润率极低,想自创品牌走互联网路线,结果各种设计和营销策划土的掉渣,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7、跨国巨头进中国,各种水土不服。
8、中国产品打入海外,因忽视对方文化和习俗,在市场营销上出现重大事故,被赶出当地市场。
这些都是身边真的看得到的典型的案例,所谓“就差一个程序员了”的梗也可以并入这一类,事实上,没有谁能力全面,没有谁是无所不能,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甚至非常厉害的团队,也会存在短板,存在认知的盲区,而跨领域的理解力和沟通能力往往成为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说两个案例
以前有段时间我不是很看得起李开复,总觉得这人能讲归能讲,做事似乎不太行,但是现在反思,这也是一种非常强的能力,李开复入主谷歌的时候,今天复盘来讲,我认为他最厉害的一点是,他能给美国硅谷的那帮极客,和中国政府,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枢纽,要知道这事真的难,双方的价值观,文化背景简直是两个世界,如果彼此直接沟通基本上,咳咳,按照当时的场景,真的是鸡同鸭讲,基本上没办法在同一个频段下说话,但李开复无论是主持微软,还是主持谷歌,的确做到了,让中国政府和美国公司,都能保持一种最基本的理解和信任,从而艰难维持着如此敏感的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这一点,换谁,都很难做到,李开复离开没多久谷歌和中国政府就闹得不可开交,虽然有一些事件的巧合因素在里面,但我认为沟通桥梁的确也出现了显著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跨国企业中有多重要,还记得当年的周鸿祎么,主持雅虎中国的时候跟杨致远闹成啥样,这还是和海外华人,都没法达成理解和共识,更不要说纯西方人的公司。 马云沟通能力算很强了,也没法让老美懂中国,最终也救不活雅虎中国,这事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真的挺无解的。
第二个案例是秦致,互联网圈最帅的CEO,这家伙是我的朋友圈里,极少数符合智商情商双高的典范,(另一个是季昕华,但颜值要比秦总差不少的说) 从美国麦肯锡出来回国,我觉得他就符合自我定位特别明晰,而且沟通理解能力超强(远胜于我)的那种,所以回来后没有因为自己背景显赫,学历优越而洋洋自得,反而放下架子身段和草根一起共事,最后帮助草根创业者李想实现了汽车之家的上市运作,李想前段时间在微博上感谢了三个人,第一个是他老婆,第二个是最早的合伙人,第三个就是秦致,可以看出二者合作的密切程度。 李想作为草根创业者优点突出,会做流量,运营,懂产品,懂用户,但缺点也明显,对资本运作,大团队管理,企业战略规划并不擅长,而这恰好是秦致的优势所在,我今天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从草根创业者来说,比李想更懂产品,更会运营的人还是有几个的,但是,咳咳,他们身边没有秦致。 但,另一方面,极少有海归精英,肯放下身段,耐心的跟草根沟通,去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愿意委身于他们之下帮他们一起打江山。
回到最初的话题
刚才列的场景,其实每个场景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但为什么能做到的很少,我觉得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缺乏互信与彼此尊重
你在一个领域特别牛逼,你自然而然认为自己这个领域在业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有的人就会认为另一个领域的牛人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补充,比如说“就差一个程序员”这个梗,往往创业者离实现构想是差一整个技术架构体系和团队,但创业者却并不以为然,如果这样,这个中间的洞是很难被填充的。
某些创业者对背景不同,领域不同的人保持警惕,敌意,或者不能给予足够的尊重,都会造成这种配合不畅,沟通乏力的问题,导致牛人来了,也无法发挥作用。
精英看不起草根,草根不信任精英,技术瞧不起产品,产品埋怨技术,这都是比较典型的问题。
2、缺乏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
每个人都没有真的站在对方角度去想问题,而是只站在自己领域,强调自己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样就算你是对的,对方也很难接受,导致本来可以共赢的事情,因为无法达成共识而难以推进。
3、因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资历而无法找到彼此
大部分人的社交范围和影响范围都是局限在自己的领域内,比如说,有些非常牛逼的营销高手,运营大牛,他想找个技术高手合作,会尴尬的发现,他的影响力和多年积攒的口碑居然覆盖不到这个人群。而一些技术大牛也同理,可能在技术圈已经人望高的不要不要的,在技术社区里被当作神一样的人物,然而当想找一个营销合伙人的时候,也尴尬的发现,人家那个领域没人知道他是谁。
4、因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资历而无法评定彼此
这也是很常见的问题,因为你不是技术高手,你如何评定一个简历上的技术高手是否符合你业务的需求? 因为你不懂硬件,你如何评定一个传统硬件行业干了十多年的专家是否真的是你需要的那个类型。
5、缺乏场景敏锐度
你遇到一个技术高手,给你讲一个技术方案,你听懂了,觉得很厉害,但是否可以快速敏锐的联想,某个创业公司恰好在这块遇到瓶颈了? 你遇到一个营销高手,告诉你地推秘诀,你觉得丫真了不起,是否能快速联想到到,某个技术公司正为如何推广他们的产品愁思苦想。 很多机会就在一闪念中出现,否则,很多东西,你听过了,也就听过了。
6、自我定位错误
这也挺常见,分两种极端场合:
第一种类型,有些人才,其实挺有实力的,但是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判断存在问题,自己的优点,自己觉得稀松平常,因为自己擅长,感觉没难度,所以不觉得这东西值钱,看人家鼓捣的东西,其实技术含量很低,但是因为不懂,觉得高深,我见过不少技术高手都有这个问题,所以舍本逐末,放着优势不充分利用,去搞莫名其妙的东西,结果价值发挥不出来,很多机会就错过。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巨大的人才浪费。
第二种类型,太执着于自己的优势和才能,不屑于去做一些基础初级的工作,其实很多场景下,一个项目,一个团队往往不可能配备完整,有时候为了能更好更快的推出产品或者做出解决方案,一些高端人才也要做一些粗活脏活,但是有些大牛觉得这是对自己极大的浪费,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坐等其他部门和人力配合支持,这其实也是不对的,整体效率会因此极大拖累,产品和项目无法快速上线发布,你的能力体现在哪里呢?
这一条似乎与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自我定位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配置行为。前面说的都是领域内人才不匹配或者缺乏领域内人才的问题,但领域内人才匹配而没有有效发挥,在很多企业里也是大量存在。
现在有不少创业公司开始试图解决这类问题,我看到有很多人给我留言以及朋友圈也有各种转发,一些聚合创业合伙人的网站,一些云CTO和创业技术外包的网站,等等,这里确实存在无数机会和可能,但目前,实话说,很多这样的平台还是有点理想主义,个别平台的宣传我个人认为,实在有点过于乐观,希望未来会更好吧。
最近关于开放二胎的段子和梗特别多,我不单写文章说了,就这里说三字,太晚了。
放几年看,鼓励生育的政策用不了几年一定会出,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