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职场 – 切勿陷入照本宣科

  • A+
所属分类:【caoz的梦呓】
本文信息本文由方法SEO顾问发表于2016-05-2512:01:32,共 3517 字,转载请注明:从校园到职场 – 切勿陷入照本宣科_【方法SEO顾问】

本文来自曹政大神的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caoz的文章篇篇犀利,值得细读与收藏,特转载过来,分享给大家,如果你也喜欢,可以微信搜索“caoz的梦呓”来关注他。文章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曹政所有!

前置阅读

从校园到职场 -说说实习这点事

从校园到职场 - 不要躲在舒适区

caoz谈能力成长系列 - 机会来自于担当

原本设计的标题是,“别做教科书般的SB”,后来想想不好,还是换的温和一点。

先说个久远的案例。 大约七八年前的时候,某天上午,有个同事说,有个面试的孩子不错,挺懂互联网的,写的东西不错,发给我看,我一看洋洋洒洒,还真是挺有道理的,他们大学什么比赛里这个文章还得了奖什么的。 到了下午,突然我就问了一句话,那孩子文章写的啥来着?

当然,你可以说我真是记性太差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另一点,他写的东西很有道理,很有条理,也很正确,然后,其实并没有任何价值,因为,通篇都是正确的废话,没有哪怕一点点,值得我去记住,去思考,留下印象。

这个例子我不常用,但是这个场景却并不鲜见,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会带来一个坏习惯,我们都知道大学毕业的时候要做毕业设计,要写论文,一般都要凑页数,凑字数,凑内容,很多人把这个习惯带到了职场,很多时候他们做事情,只是为了努力的刷存在感,证明自己知道,证明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真的为了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前天我写文章说,年轻人不要怕现,要敢于出来表现,但是还是那句话,要有正确的度,你的表现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表现自己读过什么书,学过什么课,懂什么算法。我承认有些大公司的晋升体系,有些东西的评估方式确实不够好,我也遇到过,你做的东西没技术含量可能评级会被压制,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能更好的获得晋升,会绕一些弯路,走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设计,实话说,我也能理解,但希望大家明白,一个有正常价值观的公司,最终还是会用你的实际效果说话。(惭愧,不正常价值观的公司有点多,参见冯爷小道消息的奇葩公司巡礼。写到这里自己都没信心了,咳咳。)

好吧,换个子话题,年轻人对社会的了解,对行业的了解,对产品的了解,对企业的了解,往往来自于教科书,来自于媒体,然而这里存在特别大的一些问题。

先说教科书,教科书来自于前人总结,不能说很多东西不对,但是这种总结具有一定的时限性,以及一定的理想主义的前置条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背景环境的不同,实际上盲目套用是很有问题的,特别是对于快速发展的领域尤其如此,比如最近几年互联网数据库集群应用,非常流行的反范式设计和非结构化设计,都是早期教科书所无法涵盖的,这种都是在应用场景中,一些技术专家不断摸索整理出来的,但还没有形成一种大范围传承的技术资料,而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还都是在旧有的背景下的一些方案总结。

再说某些成功学的书籍,以及各种传记访谈等等,请相信我,这里包装的成份太大,失真的比例极高,牵强附会的比例更高。百度上市后出了一本书叫做“壹百度”,很多人看了说啊很不错,很励志,来问我,我就只能呵呵了。所以如果别人说有介绍腾讯,阿里创业史的什么书籍和文章,我想想估计也只能呵呵吧。 而牵强附会已经成为各种成功学,各种鸡汤文最大的毒瘤,咱们举个例子:这个人好独断专行,成功了,就说他有决断,有主见;失败了,就说他不听劝,不接收意见和批评。 这个人特别耳根子软,成功了,就说他善于倾听,从谏如流,失败了,就说他缺乏主见,没有决断。里外都能说,所以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失败的人,你去对比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可能90%都是同一个含义的不同表达而已,根本就是扯淡。

一个年轻人,如果真把这些东西当真,那么,不论成败,他还真能把这些所谓的多少因素,多少要点套上去(一种东西两面说么,话术而已),从而觉得自己已经能明断成败。读鸡汤的好处就是,你真能把鸡汤套到很多领域去,而没意识到其实都是两面均可说的废话。所以真到自己来做的时候,就会奇怪,明明我都是按照人家成功要诀做的,哪里出了问题呢? 然后被人总结成失败要诀,嗯,还是同一套话术。 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不论什么文章,什么领域,只要出现类似“成功的二十个要诀,失败的十五个原因”等,数字很大,内容很丰富的总结文,基本上,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牵强附会,扯淡的,你不能说他说错了,但是基本都是正确的废话。真正有用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通常不会超过3个,真的,这三个我说出来你会发现,也是废话,第一,有合适的人,第二,找到了合适的方向或产品,第三,遇到了合适的时机。 好了,照此创业去吧,三条做到保证你成功。 你觉得有用咩?

再说媒体,媒体最骗人,当然不是说媒体最喜欢骗人,但是他们最需要取悦用户啊,怎么取悦用户,你说人家扎扎实实做产品,做口碑,每天更新十个小时的内容,终于一天天攒起来用户,然后吸引了投资,别人看的新闻稿打哈气;你说这个创业者上了趟厕所遇到个投资人讲了个故事,然后就拿到了投资,这用户看了还喜欢传播,这多好。所以媒体上的东西最不能看,因为都是取悦用户,拿小概率事件来吸引眼球,谁当真谁SB。

人们喜欢聊八卦,聊新闻,把复杂的事情符号化,脸谱化,这样容易传播,容易产生印象,所以年轻人聊天,就容易把师兄师姐们的成功经验或者道听途说的一些成功故事,简化成一些他们所理解的段子,符号,比如,那个师兄认识了一个有钱的富婆,然后创业成功了,殊不知那个富婆可能只不过是人家产品发布出去后遇到的一个特别支持的客户而已,而人家产品做的好才是成功的关键。比如,那个师姐男盆友家里特有背景,所以去了名企当了高管,殊不知可能因为那个师姐能力特别强,晋升特别快,经常跟大领导出席重要会议,才会在一些高端社交场合遇到并吸引到这样的男盆友。但谁在乎呢?所以他们宁可相信这些符号化的八卦。

书读的好,读的多,当然不是坏事,但是面对社会,面对职场,需要有更完整和全面的认识和判断,基于校园一帮朋友的猜测,以及一些鸡汤文,课本里的故事,去认识这个世界,注定是不完整不清晰的。

年轻人进职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第一是被各种厚黑学和无脑电视剧洗脑,认为企业都是要讲关系,讲背景,要谨小慎微,宫斗戏入戏太深,后遗症发作,看谁都有阴谋,别人随便说句话自己能体会出各种阴谋论背景论等好几层含义出来。 然后动辄受一点委屈就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被压榨被剥削被利用的悲惨境界, 从此玻璃心天天以泪洗面,这是一类。 第二是被各种高大上的企业媒体宣传蒙蔽了,什么弹性工作,自主时间,各种丰厚福利和成长机会,然后没干几天觉得哎呀咋和宣传不一样呢,这公司大骗纸啊。不客气,不要说国内的巨头了,问问google员工,是不是真跟宣传一样那么自由那样为所欲为那样爽到爆?我恰好前几天和一个google上海的前员工吃过饭,有些事情,大家也只能呵呵了。人家公司请你去是干活给人家赚钱的,不是开游乐场让你去哈皮的,福利好也是有代价的,你要用能力和工作价值去换的。

最近这些年,我的体会是,这个世界的商业规则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是的,不只是科技进步,不只是新产品和新市场,而是商业规则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对传统巨头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很多百年企业,几十年的巨头企业,都在最近遭到严重的冲击,我没有具体统计数据,可能有更认真的同学可以去分析看看,但只能说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些传统的认为正确的,优秀的东西,可能已经不适合新的商业规则,十年前大家还把索尼当作多么了不起的商业案例,但最近这几年索尼都衰落成啥样了。 大众汽车今年遭受如此严重的打击,谁又想得到这可是严谨认真的德国公司? 在这样的变局中,书本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历史,一些经验,但更多的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总结,而且新的东西总是不经意间出现,然后瞬息间,把旧的颠覆。

回到主题,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支持各位多看书,多读书,有些技术原理,有些基本理论确实没有过时,但是关于商业,关于市场,关于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更努力的往前看,而不能迷信于书本。至于鸡汤,成功学,媒体报道,企业宣传,你可以看,可以作为了解的参考,但是你要知道,这些很多都是包装出来的,拼凑出来的,真相需要你认真挖掘。

最后,切忌玻璃心,特别提醒一点,特别能抗骂抗造的,一般发展都不错。前端时间在新加坡和一些中国人聊他们合作过的印度人,他们说印度人其实怎么说呢,脸皮挺厚的(非贬义,不要说我种族观有问题),有时候电话打过来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很烦的,这边中国人火气很大都开骂了,对方咔嚓挂电话了,以为这肯定不联系了吧,第二天那边电话又过来了,照常先问候,今天过的怎样,你们那边天气好不好,然后继续就昨天的问题巴拉巴拉,跟没事人似的。所以印度人在西方混的开,其实还是很有原因的。设身处地换个中国人,估计先觉得对方肯定是歧视你了。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